
學生培育 德育、公民及國民教育
德育、公民及國民教育
宗旨
本委員會旨在透過舉辦各項活動推行廣義之公民教育: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;培養學生關心和參與社會事務、建立獨立批判性思考能力,提升使命感;加強學生之公民意識;認識自己的公民責任及本身民族的身份與文化,藉此加強學生之國民身份的認同,以裝備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改變和挑戰,成為對自己、家庭、社會及國家民族有承擔的人。
工作目標
1. 推行品格培育,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,加強學生公民意識。
2. 讓學生認識本身的責任與權利,培養責任感。
3. 培養學生認識、關心及參與公共事務,例如時事分享、公民意識活動或參與外界之相關活動。
4. 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,在生活事務上有自己的立場和見解,並敢於表達意見、敢於承擔的使命感。
5. 讓學生認識本身的身份、民族的傳統及文化,如早會分享、往內地交流、考察等。
6. 培養學生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及社區活動,讓他們從實際生活的體驗中,建立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和堅定的信念,如義工服務。
7. 積極拓展與其他單位合作推行計劃及活動之空間。
工作:
公民教育活動
透過舉辦校內及校外活動,鼓勵學生留意時事、關心社會,拓展眼界,活動如「 參觀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及未圓湖生態行」、「 參觀立法會」、「 寮屋生活體驗計畫」、「捐血日」、「 便服日」等。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德育週活動
透過德育週活動,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品德,加強學生公民意識,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,活動如「對箭射擊反賭博活動」、「德育攤位遊戲」、「好人好事」心聲卡及心聲展板、「尋找真相」活動等。
![]() |
![]() |
早會/週會
透過舉辦多元化主題的早會及週會,增進學生對社會、對國家的認識,並加強同學的生命教育及公民、國民意識,主題有「 我的捐血故事-捐血十年」、「 難民」、「做個盡責的寵物主人 」、「 基本法及時事問答比賽」、「 與立法會主席對話:曾鈺成先生」、「 生命勇士講座」、國慶早會-「 認識中國,衝出地球之太空人」、「 傳承愛-器官捐贈」、「再飛的天空」、「農情‧農程」、「愛滋病與兒童」、「中國兒童概況」等。
義工服務
為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、建立服侍他人、服務社會的精神,本委員會於中四級推行義工服務計劃。
「 元朗圍村古情‧新貌導賞計劃」-同學參加了由元朗區議會贊助的「元朗圍村古情‧新貌」導賞活動, 擔任導賞員帶領導賞團團友到屏山參觀,發揮服務社群的精神。同學向團友詳細地介紹了屏山的著名古蹟,包括鄧氏宗祠和覲廷書室等,從中認識圍村的歷史和面貌。
活動名稱:「 乘風航學校伙伴計劃」-乘風航學校伙伴計劃是透過編排同學與殘疾人士一起參加航程訓練,藉以鼓勵健全人士與殘疾人士融合交流。同學會與一至兩名有特殊需要的參加者結爲伙伴,以平等結伴的原則,互相照顧,參加「乘風航」的航程訓練。
「 食物分享計劃」-香港每天有逾3600公噸厨餘運往堆填區棄置,大部分更是仍可食用的食材,相當浪費。爲了支持珍惜食物和減少浪費,本校與綠領行動合作,參與長沙灣「食物分享計劃」,讓學生擔任環保先鋒隊,收集商販未能售出的剩餘食物,包括蔬菜和麵包,再轉贈給社會有需要的人士。
「 香港濕地公園伙伴計劃」-計劃包括義工訓練、植物護理體驗、義工及導覽服務、教育工作坊實習、其他義工活動體驗、我在義工之家的日子校內舉辦攤位遊戲及畢業禮分享。
「 黑暗中對話賽馬會對話體驗館」-於場內設置街市、馬路、餐廳等多個模擬場景,讓同學體驗失明人士的世界,從而提升同學對失明人士生活障礙的關心和同理心。對參加的同學而言,實在得益不少,亦有助同學日後對失明人士問題的關注。
![]() |
||
![]() |
交流活動
本委員會透過安排不同的交流團,讓學生親身經歷,和認識和體驗我國的地理、歷史、文化與經濟等,擴闊視野,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,並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。活動有:
中三級內地交流計劃包括:
「廣州的西式建築及其歷史文化」
「陽江的海上絲綢之路及開平的文物保育」
「廣州及珠三角的經濟發展」
「開平碉樓」
「肇慶自然地貌面面觀」
「廣州番禺中式建築面面觀」等
其他交流團包括:
農村義教團 - 「送贈關愛---韶關四天行 」
「佛山和新會的城鄉建設及發展」
「廣州新貌與辛亥革命百周年考察團」
「廣西南寧-歷史文化及地貌探索之旅」等
![]() |
![]() |
![]() |